简体中文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三
来源:新华社 | 作者:新华社记者 王子铭 孙少龙 张 研 | 发布时间: 2023-06-21 | 5656 次浏览 | 分享到: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靠几项改革举措零敲碎打已行不通。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把古老的智慧诠释出新的时代内涵。

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波澜壮阔的全面深改背后,正是“谋全局者”的胸怀与眼界。

进入新时代,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智慧,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富滋养:

汲取“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政治传统,全党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秉持“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的清醒,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筑牢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立足“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的战略视野,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

新故相因,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方方面面,焕发勃勃生机。

这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所在、根脉所系。

立文化之根,铸精神之魂,吸吮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愈发充盈。

阔步新时代,亿万中华儿女赓续深入骨髓的精神血脉,汇聚起深厚蓬勃的中国力量,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昂首奋进。

“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回望来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开拓,都闪耀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践中,传递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人文思想;

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中,可见“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的治理理念;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统筹谋划中,展现出“独阴不成,独阳不生”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