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三
来源:新华社 | 作者:新华社记者 王子铭 孙少龙 张 研 | 发布时间: 2023-06-21 | 5654 次浏览 | 分享到: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等各大国际书展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受读者青睐,成为当之无愧的精品图书。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人民至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多元一体”的民族史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闪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一家”的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融会贯通,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这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

2019年8月,初秋的河西走廊,祁连雪山和沙漠绿洲相映成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第一站来到敦煌莫高窟,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了解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

从重视敦煌文化、良渚遗址保护到推动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从关注传统街区、古建筑保护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身体力行推动中华文化保护传承。

从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到强调“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再到要求“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传承保护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文脉传承历久弥新。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中国文字活了起来,中华文化日益彰显出穿越时空的深邃智慧和永恒价值。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

时间回到十年多前,彼时的中国,虽已高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