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2-01 16:52
作者:李小云(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
编者按:2022年11月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二期在线上举行。本期主题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郑功成、陈锡文、邓秀新、刘喜堂、邓文凯、魏后凯、肖黎明、刘守英、何文炯、李小云、席恒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发表演讲。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作题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农民富”的报告。为汇聚各界共识,探求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之路,光明网对报告内容予以刊发。
缩小城乡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和治理四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差距是收入差距。近年来,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但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能完全围绕转移支付,也不能完全围绕工资性收入。结合乡村建设实践来看,如何在乡村中更好地保障农民收入提升这一问题值得关注。从这一问题出发,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认识今天的乡村;二是如何认识乡村的产业。
如何认识今天的乡村?今天乡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经济功能完全不同。在八十年代,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35%左右的GDP。今天的乡村仍然以农业为主,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低。今天的乡村更多服务于维系留在乡村人口的生计,实现政治和社会功能。此外,乡村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0%以上,具有生态养育、弘扬农耕文化传统的功能。
如何认识乡村的产业?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并非线性关系,即乡村产业得到发展但农民没有致富。为了使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增长速率高于城市,乡村建设需要立足于“亲农民产业”。
第一,在乡村建立起能够有利于农民就业、提升收入的产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无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也不能吸引农民就业。因此,需要开拓乡村经济的新空间,乡村经济的新空间恰是当前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一定程度后业已形成的新语境。在新语境下,推动乡村新产业的发展、新空间的拓展,进而为提升农民收入提供新的来源。因此,在乡村建立让农民直接受益的产业至关重要。“亲农民产业”并不排斥资本,当前农户资产收益比例较低,需要将乡村资产盘活成为农民能够受益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