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秀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
编者按:2022年11月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二期在线上举行。本期主题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郑功成、陈锡文、邓秀新、刘喜堂、邓文凯、魏后凯、肖黎明、刘守英、何文炯、李小云、席恒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发表演讲。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作题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农民富”的报告。为汇聚各界共识,探求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之路,光明网对报告内容予以刊发。
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广大农村人口如何走向富裕的道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一条重要途径。山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70%,山区农民又是过去农村群体中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群体,今天和未来农民致富的困难也在山区。中国有7亿亩耕地在山区,23亿亩草场也在山区,山区植物种类很多,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山区。山区具有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等优越的条件,具备比平原更独特的产业优势。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把握“一二三”原则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二三”原则。“一”即发现“唯一”的资源要素,形成别人不可或难以模仿的产业。“二”即在宏观布局中考虑适宜发展和适度发展“两个适”。“三”即坚持技术、经济、环保“三可行”,实现自然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的“三转变”,做到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三家结合”。
(一)发现唯一
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要善于发现地方特色。对于农作物而言,其特色通常表现为品种、“风土”(气候和土壤)、特种技艺等。
(二)把握“两个适字”
在产业发展的宏观布局中,要考虑适宜发展和适度发展“两个适”。
第一个“适”即适宜发展,也就是因地制宜。农作物是一个生命体,对气候土壤有一定要求,不适宜的气候将导致毁灭性灾难,如作物冻死、病虫害多、品质不达标、农作物不开花等。实际调研过程中也存在较多跟风发展特色产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