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2023-01-17 14: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从天山南北到秦岭腹地,连日来,新华社记者深入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亲历感受到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正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一项一项付诸行动,针对短板弱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筑牢生态屏障、释放开放活力,奋力谱写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补齐短板激发乡村活力
冬日清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50岁的村民朱世红一早就走进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棚,给菌棒浇水,再把棚上的帘子打开。1000平方米的大棚内,一个个菌棒整齐成排,一朵朵蘑菇探出头来。靠着种植食用菌,东达村集体收入每年能增加约四万元。
“东达东达,不是(霜)冻就是(雹)打。”地处青藏高原的东达村,背倚祁连山脉,海拔3000多米,高寒荒凉,也曾地瘠民贫。脱贫攻坚以来,东达村种蘑菇、养牛羊、开展土地托管,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如今村里篮球场、村幼儿园、老人日间照料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早已变成“攒劲东达”。
“‘攒劲’在青海方言中有‘好、棒’的意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照这个奋斗目标,我们正不断补齐短板,筹划打造‘攒劲东达’的升级版!”党的二十大代表、东达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满怀信心。
这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夏日景色(无人机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李勇 摄)
产业的变化最喜人,而人的变化最深刻。
六盘山深处,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一度凋敝的模样早已不见,映入眼帘的是红瓦白墙的楼房、庭院灯、太阳能热水器。平坦的水泥路上,老乡们迎面走来,个个衣着整洁、笑容满满。
再往村里走,醋坊、油坊、磨面坊里散发出粮食蒸煮、烘炒、碾磨的浓浓香味。自李士村2017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重建老作坊,老手艺焕发生机,已变成村民致富的“金饭碗”。
“我们正在加紧生产,研究直播带货。”党的二十大代表、李士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已有新打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我们准备把老作坊这一特色进一步盘活,发展成观光景点,既吸引游客体验老手艺,也能给村里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村民在醋坊酿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作出的精准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