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16:01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有位革命前辈曾说过这样的话,‘时时放心不下’。我听了很有共鸣。”
4月的海南,春潮涌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一句“时时放心不下”,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时时放心不下,体现着浓浓的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这种执着追求100多年来从未改变”。
时时放心不下,体现着一以贯之的居安思危,“对变化莫测的形势要有一种底线意识、危机意识”。
时时放心不下,体现着矢志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2022年,从年头忙到年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那些看过的人、讲过的事、部署的工作,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
1月4日,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实地考察冬奥筹办工作。
冒着严寒出发,深入体育场馆、媒体中心、训练基地等,总书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鼓劲。
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这些年申办筹办冬奥的往事:“2015年申办成功,奔着当时提出的愿景目标,我们按计划一件事一件事地办,都办成了。走到今天不容易。”
这一年,踏踏实实走过来的,不止是冬奥,还有许多老百姓的关切事。
“衣食住行,还有医药,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要多搞一些新品种、创新药、国产药,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今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2022年8月15日,四川眉山,收割机在太和镇永丰村稻田收割水稻。
一年来,百姓的衣食住行,总书记惦念在心:
看“衣”——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遇到一个7岁的男孩在跟着奶奶学织锦。“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千年黎锦,指尖传承,织就黎族姑娘最美的嫁衣,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书记叮嘱大家:“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看“食”——四川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建成了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看“住”——在辽宁沈阳牡丹社区,总书记专门看了老旧小区改造情况:“基础设施要齐全、安全,水、电、气、暖等要改造好,让大家住着夏天凉爽、冬天温暖,要确保安全,决不能发生安全事故。”
“住”的条件要保障,“住”的环境也要重视。“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看“行”——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如今“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在新疆考察时,总书记思虑长远:“过去是内陆的一个省份,现在有了‘一带一路’就不同了。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成为一个枢纽地带。”
今天,新疆的传统美食馕、水果蔬菜、服装鞋帽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清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龙虾和石斑鱼、格鲁吉亚的红酒、乌兹别克斯坦的糖果和饼干、阿塞拜疆的果汁、马来西亚的咖啡……沿着“一带一路”走进寻常百姓家。
多年前,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曾讲:“百姓的事,要时时放心不下。”多年后,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个人养老金制度扬帆起航、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及基础养老金“水涨船高”……一年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我们都是脚踏实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积小胜为大胜。我们有定力、有韧性。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踔厉奋发,这样努力下去一定会更好。”
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严峻。
“百年变局,一件事一件事出来,一会儿灰犀牛,一会儿黑天鹅。对变化莫测的形势要有一种底线意识、危机意识。”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最重要的还是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
在海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个话题——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